今年是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特区人现在想些什么?未来要干些什么?
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迎来“而立之年”。在这个特殊的时点,这座城市将如何谋划自己的未来30年?
在前不久召开的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向工作人员提议,请全体代表在预备会上观看电视剧《命运》精编版。
这个提议看似轻松,其实分量颇重。与会者中有人评论,要为即将开场的又一曲“30年交响”调弦、校音。
“如果我们丧失了继续‘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精神,特区就等于是丧掉了魂灵的落魄英雄”、“我总是有种时不我待的紧急感,我总是希望能把要做的事情做完、做好”……电视剧《命运》那一句句铿锵话语,再现了30年前的岁月,勾起了人们的回忆,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的报告,一改以报告上届工作为主、以报告工作成绩为主的传统,在大篇幅回顾了深圳特区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后,突出强调深圳目前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深圳人知道,深圳必须正视当前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必须重新焕发“特区精神”,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在新起点上“走出一条新路”。
重拾“克难而进”的自信
一路走过30年,深圳几经风雨。
浦东“后来居上”、滨海“蓄势待发”……有人嘲讽深圳“特区不特、风光不再”,担忧深圳“将被抛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猛烈拍击深圳湾,出口增速回落、油价电价攀升、人力成本增加……有人又开始怀疑深圳,甚至深圳自己也出现了“唱衰”之音。
“改革开放没有不难的事情,要害是我们面对困难的立场、要领、心态……”电视剧《命运》中特区创业者的话语回荡,在唤起深圳“克难而进”的自信。
30年间,曾经成功“杀出血路”的深圳,一直就在自信地“探索新路”。
身负土地、能源、环境、人口压力,靠“三来一补”发家的深圳果敢“断腕”;面对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以贴牌代工起步的深圳毅然“变脸”;面对“文化沙漠”的嘲讽,深圳偏将文化作为自己的城市标识……因为深圳自信,高新技术能成为发展的支柱,自主创新能增强核心竞争力,文化在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勃发生命力。
眼下,高新技术产业雄霸深圳工业半壁江山、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六成源于自主知识产权、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约20%……
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深圳处于风口浪尖。
面临压力和震荡,王荣说,深圳的当务之急是重拾自信。
土地难以为继,深圳着力提高“单产”;国际市场疲软,深圳掉身、频频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