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长三角与珠三角优势比拼

随着上海申博成功,有关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竞争和比较的话题再度升温。一般舆论都倾向认为长三角的发展势头已超过珠三角。然而广东省一份研究报告却指出,外界在将两大三角洲比较时存在重大误区,事实上珠三角仍具有长三角难以比拟的许多优势,未来的竞争鹿死谁手尚难定论。 大珠三角总产值高长三角25% 报告首先指出,观察家们在把两个三角洲作比较时,多出现不恰当的情况。比如国家统计局所定义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只包括上海、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但不少观察家却把江苏及浙江全省,都列入长三角地区,然把这个包括一个直辖市加两个整省,范围庞大的「长三角」,与一个除去了香港、澳门,只剩下广东省内一小角的缩小的珠三角(总共只有八个市)来作比较,从而导致比较的结果,并不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两个地区经济实力的强弱消长。
报告指出,事实上,在2001年,大珠三角地区(即包括珠三角经济区、香港及澳门)的国内生产总值,就比长三角地区高出25%。同时,光是不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珠三角地区,其出口总量就已比长三角地区为多,在吸引外资方面,两地亦是不相伯仲。如果再把香港、澳门的资料加上珠三角地区,双方实力的天平就更加倾斜。 结合香港珠三角可拼长三角 一般认为,长三角比珠三角有多项优势,包括人口与经济、地理环境、劳动力素质、国家政策上的重视和支援、传统商业精神以及区内各市的协同发展。长三角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龙头地带,背靠广大的长江流域腹地,是外资进军中国内陆市场的桥头堡。而珠三角则被视为边缘地区。
但细加分析,长三角的优势未必是绝对的。由于缺乏发达的沿江交通,限制了长三角可辐射的市场范围。而珠三角则可凭藉京广、京九两条南北大动脉,轻易地到达中国内陆的中心地 区。广州、深圳虽然暂时还不是国际一流的城市,但香港却无可怀疑是一流的国际大都市,其总体实力和地位,目前还不是上海所能比拟的。
一般认为,在发展策略上,珠三角是各地分散发展,缺乏整合,而长三角的优势是分工协作,整体发展。但也要看到,珠三角的分散发展也有其灵活性。由于改革开放最早,在缺乏国家大型投资情况下,珠三角务实的领导者及民间的自发积极性培育了脱离计划经济的思想,容许各地寻找新的生机,以快速适应市场。由于毗邻香港的优势,香港已成为珠三角投资、技术、资讯、管理、国际连接、接触外国公司及市场知识的来源。通过与香港的对接,珠三角出色地接轨国际市场,建立起国际市场导向的产业,吸引着中国各地的劳工、科学家及工程师。这使他可能成为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地区,他的经济活力,更多地是依托市场及民营部门的发展。相比之下,长三角的发展,虽然得益于政府的巨大投资和支援,但政府介入多却经常是双刃剑。 珠三角外商赚钱比例中国最高 报告指出,种种迹象显示,外国投资者真正赚钱的比例,在珠三角比中国其他地方都高得多。当珠三角地区加上香港之后,其战略地位更是无可比拟,因为无论是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还是管理中心,香港仍比上海有优势,而且,根据最新研究所得,目前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亚洲或亚太总部的数目,仍比上海多10倍。珠三角还得益于群集的成品、元件、材料及设备的生产者,使难于匹配的产业及工厂能趋于组合。 区域竞争推动粤港整合 报告分析,入世之后,中国更大的开放,可能使地处中国内地市场入口长三角获益,但另一方面,中国更多地对接国际市场,也将为珠三角以出口为导向的产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外国服务公司可进入长三角,但珠三角能为更多地获益于香港服务业的发展所达到的「满溢效应」。当政府干预经济的因素逐步减少,企业决策变得越来越市场化、商业化的时候,珠三角和长三角都可得益,谁的民营经济发展得更快,谁的得益就更多。
报告最后的结论是,中国的区域竞争不是零和游戏,一个地区增长未必会损害另一个。对外国投资者来说,问题是先后次序与重点。大部分投资者都希望能同时在珠三角及长三角两个地区发展。对于本土导向的生产者,竞争及经济动力可能使市场整体数值膨胀,一个地区的发展,更多地是促进而不是阻碍其他区域的发展。竞争确是存在的,但无论如何,这都会推动香港及珠三角地区,去寻找一个放下歧异、谋求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途径和机会。
上一篇:竹衣进入深圳市场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